多彩贵州网讯近年来,凤冈县坚持以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为引领,以“生态优先、以地定畜、以畜养地、草畜配套”的原则,构建牛粪种草、种草养牛的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全力推动养殖模式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规范化建设有机肥加工厂,探索出一条生态养殖、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绿色”产业链,解锁富民强县的“新密码”,全面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延长“绿色”产业链,凤冈县成功探索出“三为主”的养殖模式,助力养殖户节本增效。家住绥阳镇金鸡村的养殖户方有文,既是“三为主”养殖模式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在养殖场里,方有文正在忙着给牛喂料喂水。他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找准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挣钱的路子。

凤冈县动力养殖场负责人方有文说:“我现在的养殖模式就是家庭农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这三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比如家庭农场养殖模式能降低管理成本,自繁自养的优点是降低买牛的风险,提高肉牛的品质,种草养牛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利于我们养牛的发展。”
种草养牛,牛粪还田,不仅节约了种草的成本,还避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方有文的养殖场有能繁母牛40多头,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绥阳镇金鸡村村民刘世刚说:“老板这里的农活多的时候就喊我,我来帮他砍草、担牛粪,100元钱一天包吃,我觉得还可以。”
凤冈县动力养殖场负责人方有文说:“把牛粪还到田里种草,种出来的草营养价值比较高,我们都是喂鲜草为主,喂出来的牛品质比较好。”

同样,在新建镇桥塘村,村民廖登红为节约养殖成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了林下养牛。他通过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管理理念等相融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提升肉牛品质,还能提高价格,增加收入。
新建镇桥塘村村民廖登红说:“我现在的模式是以林下养牛为主,每天早上把牛放出去,牛在山坡上运动吃草排粪便,粪便又能促进草的生长,通过这种模式,我的每头牛每天比圈养的节约9元多的饲料成本,达到一个节本增效的目的。”

如今,桥塘村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下养牛·以牛养林”复合型林下经济养殖模式,发展起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注册肉牛养殖场21家,肉牛存栏600余头,种植牧草300余亩,带动100余户群众养殖肉牛。
新建镇桥塘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明远说:“近年来,桥塘村立足8000亩的林下生态资源优势,以‘四抓四促’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林下养牛、以牛养林’复合型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肉牛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既保持了生态‘含绿率’,又增加了产业的‘含金度’。”

生态循环养殖,除了牛粪还田还林,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还可用于生产有机肥的原料,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在安格斯(遵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土溪养殖场,工人们正在对牛粪进行清理装车,随即运往附近的有机肥加工厂销售。
安格斯(遵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土溪养殖场负责人梁春宇说:“我们安格斯农牧集团本着绿色养殖、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牛粪经过干湿分离之后销售到有机肥厂,每年销售大约3000吨,给我们的环保压力减轻了一定的负担。”

在位于土溪镇的贵州省佳禾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该厂管理人员冉仪正带领工人,忙着加工生产有机肥,一会儿功夫,便完成了当日的订单任务。
贵州省佳禾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冉仪说:“这个厂都是按订单生产,客户要多少生产多少,平常也生产了几十吨放好的,方便附近农户随时来买。”

据了解,凤冈县现有肉牛存栏10万余头,年出栏2.5万余头,有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专业合作社4个,有10头以上家庭农场639个,饲养3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户2092户。同时,依托现有的牛粪、秸秆等资源,建起有机肥厂4家,年产1.5万吨以上的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1个,利用农作物秸秆与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年生产有机肥消耗秸秆4000余吨、消耗养殖粪污8万余吨。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解锁了养殖户增收致富的“新密码”,还大大提振了凤冈肉牛产业发展的信心。(王治文卢永周文豪)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信姚腾
三审:唐全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凤冈:生态循环肉牛养殖模式 解锁增收致富“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