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健康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肖和印:破解抽动症的误解与干预之道

出诊时间:周六上午

肖和印,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教授,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首都优秀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妇幼名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4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抽动障碍、难治性紫癫、儿童营养型疾病、慢性咳嗽等儿科疑难杂症。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副主任委员和消化学组组长、健康中国研究会儿童健康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保健服务技术标准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市中医妇幼保健指导专家、中国中药协会儿科药品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曾获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医生等称号。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主编参编国家级儿科规划教材及著作20余部,多次参加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及国家中医师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命审题工作。

擅长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消化不良、抽动障碍、紫癫、慢性咳嗽、哮喘性鼻炎等儿科疑难杂症及儿童营养性疾病。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有些现象看似平常,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比如,孩子突然频繁地挤眉弄眼、耸肩、清嗓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孩子一时的调皮捣蛋,或者是养成的坏习惯。但实际上,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

抽动症,全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律性的多部位运动性抽动,伴一种或多种爆发性发声和秽语。这些症状并非孩子有意为之,而是身体不受控制的表现。然而,大众对抽动症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还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伤害。

误解一:只是孩子调皮,故意做怪动作

许多家长在看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在调皮捣蛋,故意做出这些动作来吸引他人的注意,甚至会严厉批评孩子。但实际上,抽动症患儿的这些抽动行为是不自主的,他们无法控制,并非故意为之。从神经生理角度来看,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遗传等生理因素,导致孩子出现这些不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和发声。如果家长一味指责,不仅不能改善症状,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使抽动症状恶化。

误解二:症状消失就是病好了,不用再管

抽动症的症状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孩子的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或消失一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已经完全治愈。在一些诱因下,如学习压力增大、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症状很可能再次出现。如果家长误以为孩子已经痊愈而停止治疗或放松干预,病情容易反复,甚至加重。

误解三:药物治疗副作用大,不能给孩子用

部分家长担心药物治疗抽动症会产生副作用,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抗拒用药。虽然药物确实存在一定副作用,如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嗜睡、食欲改变等,但对于中重度抽动症患儿,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关键手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密切监测孩子的身体反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既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又能将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相比疾病本身对孩子造成的危害,规范的药物治疗利大于弊。

专业诊断,精准判断

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异常抽动,如频繁眨眼、耸肩、摇头、清嗓子等,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专业的心理评估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电图、脑部磁共振成像(MRI)等,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癫痫、舞蹈症、结膜炎等。

1.辨证为先,避免盲目用药

中药治疗的关键是“对症”,不同分型的用药方向完全不同(比如肝风内动需“清热”,而脾虚肝旺需“补脾胃”)。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服用“治抽动”的偏方,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孩子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辨证开方。

2.起效偏缓,需坚持疗程

中药调理是通过改善身体内环境起效,通常需要连续用药1-3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效果。期间要遵医嘱复诊,根据症状调整药方,避免中途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3.配合生活调理,减少诱因

中药治疗的同时,需避免孩子接触诱发因素:

饮食上,少吃辛辣(如辣椒、生姜)、油腻(如油炸食品)、过甜食物,以免加重“痰热”“肝火”;

情绪上,避免过度批评、惊吓孩子,减少学习压力,保持环境安静平和,否则可能“引动肝风”,加重抽动。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肖和印:破解抽动症的误解与干预之道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北青网 编辑:健康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