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盛夏时节,黔北大地涌动着青春的热潮。2025年暑期,遵义师范学院二十余支实践团队,奔赴道真、凤冈、余庆、湄潭等地,在红色宣讲、教育帮扶、产业调研、科技助农等领域躬身实践,千余名遵师学子以青春之名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在新时代的壮阔画卷中镌刻青年担当。
在行走的课堂里赓续薪火
在娄山关的巍峨群峰之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员肃立于《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前,齐声朗诵“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铿锵之声在山谷间激荡回响。队员黄夜在移动宣讲站向游客分享:“站在西风台,才真正明白这陡峭山崖上残留的战壕,在无声诉说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坚韧意志。”在苟坝会议会址,队员们把自己放进历史场景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生动的理论宣讲,队员舒雨虹以马灯为引,动情讲述道,“这盏春夜的马灯,照亮的不仅是道路,更是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湄潭浙大西迁陈列馆内,学校社会实践服务总队队员们凝视着“文军长征”路线图眼眶泛红,这些足迹,都是“文军长征”精神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淬炼出的不朽烙印。“竺可桢校长带着师生辗转2600公里守护文脉,这种风骨,正是我们应该传承的血脉。”队员张润雪伫立在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前感叹道。
化学化工学院实践队在探望一位90多岁老党员时,听老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经历,依旧初心不变、眼神坚毅。这堂生动的党课,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在深入走访多位深耕基层的优秀校友后,队员们更是感受到基层工作的甘苦滋味,也收获了就业成长路上的“实战指南”。这场跨越时光的对话,让队员们对“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理念有了更鲜活的体会。
于躬身实践中淬炼本色

7月15日正午,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新城社区地表温度突破40℃,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队队员的汗水已浸透后背,却始终专注检修一件件家用电器。队员们边用酒精棉细致擦拭边解释道,“乡村家电普遍超期服役,更需要耐心。”此时一位大爷焦急地递来电视遥控器:“孙儿等着看动画片呢!”队员们检测发现电池漏液腐蚀电路,便立即清理电池槽、更换零件,十分钟后遥控器恢复如初。大爷笑着说:“这些娃娃比亲孙子还用心!”

在凤冈县天桥镇的小路上,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实践队队员们背着装满文具、书籍的书包,正赶往第二户困境儿童家庭。“希望我们的帮助能成为守护他们的铠甲。”队员高点说。实践队师生还在天桥中学为60名中小学教师开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题培训。他们聚焦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等内容,为教师如何做好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当我们蹲下身来,就能看见孩子们眼中的光。”李仕卫副教授介绍道。
体育学院实践队在绥阳县青杠塘镇清溪峡景区、蛇溪河调研露营、溯溪等文旅项目,深入了解景区运营成熟度、产业配套建设情况等,并开展“清溪行动”,用专业知识分析景区的发展优势,提出改进措施。队员陈耕觉得,“深入调研,才能在亲身体验中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余庆县关塘村,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实践队员在种植农户的示范后,亲身体验辣椒采摘,并同步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宣传,助力村民提升农业生态保护意识。队员们还与遵义市健康教育学会的医护人员为村民开展口腔义诊,队员们化身“青春向导”,向村民细心讲解义诊流程,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消除大家的顾虑。
化学化工学院实践队深入余庆县万里村的白茶产业,在与茶园基地负责人、茶农以及村干部的交流中,了解白茶栽种技巧、病虫害防治等细节,也关注加工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以及销售渠道的分布与拓展,为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积累第一手资料。实践队还在村委会设立摄影点,为40余位老人免费拍摄证件照。这份贴心的“影像礼物”让老人们倍感温暖,“感谢你们为我们拍摄照片,我们非常喜欢!”

用专业所长以润泽童心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中学的课堂上,遵义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队队员拿出一个普通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课桌上的碎纸屑,“哇,真的吸起来了!”趣味小实验让课堂瞬间沸腾起来,学生们纷纷探身向前。队员们更是做足课后调研——访谈一线教师、走访周边家庭,力求全面掌握乡村青少年的成长现状,为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在余庆县关兴小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实践队则分年级,为学生们上了创意手工课、艺术素养培育课、普通话基础课教学、小升初衔接课、诗词朗诵课、书法教学课,指导学生们排演诗歌朗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课堂外,还与学校社会实践服务总队携手,带来西部计划理论宣讲与科学知识科普教学;探访关兴小学校长和薅草打闹歌非遗传承人,了解乡村学校变迁、红色文化育人、民俗艺术的历史与传承现状。

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利用教学专长、翻译优势、文化传播等能力,精准对接乡村需求,突破传统课本英语教学模式,将湄潭茶史转化为教学素材,用中英双语讲述元朝采茶故事,用趣味游戏和角色扮演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植入“家乡文化值得骄傲”的价值认同。
美术学院实践队在桐梓县羊蹬镇广场开展“童趣羊蹬·巧手绘梦”儿童艺术启蒙活动。队员们通过趣味绘画互动,激发乡村儿童艺术潜能,寓教于乐培养审美能力,为乡村美育播撒种子。
信息工程学院实践队在湄潭县永兴镇启动“永兴红声”计划,对少年讲解员、镇村干部开展普通话和礼仪培训,带来虚拟人直播机,为参训学员展示了AI技术在语言培训中的应用。队员们又化身热情洋溢的“带货主播”,通过直播助力永兴板鸭销售推广,收获了三万点赞量。“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连接城乡的桥梁”,队员方德锦在总结时分享道。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为遵师青年的锻造熔炉。青年学子们将课堂延伸到革命圣地、田间地头、社区农家,在红色沃土中触摸信仰的温度,在服务奉献中体悟担当的分量,在乡情观察中校准青春的坐标。正如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治松所指出的,万颗“红心”已化作燎原星火。遵义师范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优势。通过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课程思政为支撑、社会实践为延伸、校园文化为浸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特别是“三下乡”等品牌实践项目,将思政教育从书本引向大地,从课堂引向实践。
烈日下的志愿服务、山路上的跋涉足迹、讲台上的谆谆教诲、画纸上的斑斓梦想、代码中的智慧火花、镜头下的银发笑颜……遵义师范学院千名学子用躬身实践,在黔北大地写下“红心”青年的时代注脚。当校车驶离村庄,孩子们追逐的身影渐渐模糊,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向更广阔的天地间澎湃涌动。(黄玥)
一审:余旭
二审:王信姚腾
三审:唐全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筑梦乡野 淬炼“红心” 遵义师院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全景纪实